2019年/12月/07日

首页回退

工程师思维

转向: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读后感精选10篇

结构、约束和取舍是工程师思维的三大法宝

工程师思维有三个基本特征:

没有结构的情况下“预见”结构的能力。
熟练地在约束条件下进行设计。
经过深思熟虑后对解决方案和备选方案做出决断的能力。

读后感(一):用非商业思维应对商业变化

身为生物医学工程师的本书作者古鲁·马达范,对于解答“什么是工程师思维”这个问题,可谓信手拈来,一边讲着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一边又向读者抖包袱,最后像侦探破案一样,把工程师如何运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的细节娓娓道来。这样写作的好处就是辨识度高,易于读者接受本书的观点,并且读起来饶有趣味,不会显得太过教条主义。本书译者做过统计,作者在书中共讲述了20多个小故事,其中有一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手机、数码相机、青霉素、自动取款机、一次性尿布、超市、世界时区、通用产品代码、邮政编码、汽车安全气囊、飞机(莱特兄弟)、电话(爱迪生)等。

“中国自古就是工程成就的典范”,作者首先在中文版序言中提到:“工程不只是工具和算法,它是生活和文化的基础,源于好奇、实用、策略和持续改进。工程工具用来提高效能,从而应对世界上各种紧迫的社会挑战。工程师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决策技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商业氛围,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人人都是一个节点,随时随地就可以连接和匹配到所需的人或者资源。如今分享经济的一片繁荣背后,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迎接未来突如其来且充满未知的挑战呢!因此,本书给出了答案:就得转变思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个人、商业乃至社会难题。先不谈及这个答案的正确与否,工程师思维模式注定会是极具变革的思维模式,可以作为备选项在商业中去执行或者去设计。

工程师的形象在世人看来,已经是非常脸谱化的存在了,可能会被冠以“刻板”、“无趣”等字眼,但这是十分惯有的偏见。工程师是新机遇的探索者、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人类物质世界的设计师、每场谈话中的缄默者,以及方便我们与周围世界接触的隐形代理人。斯坦福大学工程系前系主任吉姆·普鲁摩尔如是说:“工程师是整合者,他们把源自多种知识的想法综合在一起。他们在可能性、可行性和可期待性的交点上工作。”那何为工程师思维?作者说,工程师思维模式抵制简单的定义,它是“即插即用”的,是一个全方位的多用途工具包。工程师思维框架是有机的又是综合的。而工程师思维的核心正是模块化系统思维,这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才能,而是技术与原则的融合。模块化系统思维的一种特殊技巧是结构(把一个较大的系统打散成一个个模块)和重构(把这些模块重新组合起来)的功能性组合。

作者从工程师角度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通过介绍不同类型工程师的范例,让读者领略了从标准化控制到模糊原始的工程师思维模式,并颇有见地地总结了工程师思维的三大基本特征:首先是在没有结构的情况下“预见”结构的能力;其次是能够熟练地在约束条件下进行设计;最后是工程师思维的属性关乎取舍——经过深思熟虑后对解决方案和备选方案做出决断的能力。

工程师思维可以被成功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其核心要素(结构、约束、取舍)和它的基本概念(包括重组、优化、效率和原型制造等)在寻找非工程挑战的解决方案时同样有效。作为高效、文明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当能做出有效的选择,以此从较少的资源中获取最大(和更好)的利益,并处理经济、教育、卫生、保健和管理等方面广泛蔓延的低效问题。

当然,工程师思维不是万能的,它是对生活的持久认知原型和长期实际构想。工程师们也会不断地从失败、成功和互动中学习,以改善他们的方法。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工程师会通过调整和原型制造,在不断优化的同时提高效率,并利用结构、约束和取舍来开创更加伟大的技术革命。

读后感(二):工程师的思维模式

《转向: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粗看题目,第一反应:工程师很高大上哎!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才能,一般人也不能胜任。然而对于工程师思维,我却从未深入思考过,可能第一感觉理工科都是理性加逻辑思维。另外印象中的商业难题都是濒临破产,融资失败…这一般都是依靠董事长,CEO之类商业精英力挽狂澜。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这可真是让人好奇。 作者通过前言的几个例子,慢慢引入工程师思维的概念,工程师思维框架是有机的又是综合的,从标准化控制到模糊原始的工程师思维模式。并介绍了工程师是怎样去解决问题的,例如远程代码识别,工程师就是先从实验室开始一步步摸索,改进,到了一定的地步,实验室无法满足条件,则必须实地考察,经过无数次测验,新的扫描技术才诞生,并运用到整个铁路行业中。 当然,对工程师来说,除了一层不变的思维,重要的就是创新,而创新的来源必须要出现问题,才有机会用新思维去解决问题。正如前言中条形码的发明,也是在上级提供的原始思路和多个刚性约束条件下,无法解决,工程师才另辟蹊径找到更佳方法,不仅让合作公司满意,还让代码选择委员会将之定为工业标准。 在“加农炮的工程学原理”一节中,提到对自然哲学家来说,数学是一种“叙述主义”,一种量化特定可测量参数的变化如何影响其他相关参数的方法。因为我是数学专业出身,所以我很赞同这句话,数学中很多定理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例如金融、物理通过实验得出某种结论,但其中需要利用的公式,OK,交给数学家来严格证明一下是否成立,成立就no problem,安心使用,所以说“数学常常使工程师能够逃避现实中的因果解释”,故而工程师更重实践和技术。 正如刚过去的双十一狂欢节,今年在双十一当天阿里巴巴旗下各平台总交易额达到1207亿元,其恐怖交易量的背后也包含着无数工程师的付出,零点过后朋友圈不少朋友都在抱怨好不容易选好了东西,订单却提交不了,好在没有持续很久又恢复正常。但这不正是要依靠工程师去维护后台运行,以免那么多人同时挤进,造成服务器的瘫痪。由此可见工程师与商业是密不可分的,几乎每行每业的背后都要依赖于工程师,如果能将工程师系统严谨的思维运用到企业决策上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为了不剧透,我只提到了一些前言部分,精华之处还需大家深入阅读,去理解工程师独特的思维方式,领略工程师的想象力和机智。此外,我认为作者在这本书中的重点还是“转向”,就是希望读者转换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发挥创造力,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师,看这本书会更了解自己的职业,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如果你对工程师一点也不了解,那也不能错过这本书,会让你对工程师有更深刻的认识。

读后感(三):工程师思维很棒

想想工程师很棒呀,可以设计房子,设计桥梁,也可以设计空间站,还可以设计电脑,设计软件,当一个工程师真的好棒耶,谁要是家里有一个工程师,要是自己也是工程师,那就棒极了!

现在干什么都离不开工程师,工程师是这个地球上最重要的一个职业了,更没有工程师真的好多都干不起来。用工程师的思维来解决商业问题真的是不错的选择。

现在最大的要求是在创新,不管什么都要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头脑,没有创新还真的不行。如果每个商品都一样,那这个世界该多单调呀!

要有工程师的思维,我想是因为工程师有缜密的思维,一丝不苟的精神,而且做任何事情不能有一点纰漏,只要有一点纰漏,就会出大事的,这不像拍电影,这次拍砸了,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拍好就行了。工程师可不一样,第一次砸了,那可真的砸了,那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当工程师的思维和商业结合在一起,会产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工程师和商业也有紧密的联系。毕竟工程师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要卖出去的,也就是成了商品,这可不是小商品,这可是天大的商品。有的时候换一种思维,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用工程师的思维来解决商业问题,一定会出来事半功倍的结果。一定会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当你在商业上遇到了困难,《转向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这本书说不定会帮到你,成为你的不二法则。

读后感(四):工程师思维

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思维转变的书籍,如;《整合;实行商业转型的七大法则》、《极致;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设计》,而今天,我又收到一本《转向;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相比之下这三本同类书,这是我看过最通俗易懂,有趣的书了。

何出此言呢?这类书籍的作者要不就是公司创始人,或者是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中信出版社特地将这本书购买版权、翻译、出版我丝毫不怀疑其内容多么精彩厉害,但整篇书满满的干货让读者看起来乏味无趣,更难以完美吸收其精华。而这本书让我大吃一惊,同样作为一名生物医学工程师、高级政策顾问、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曾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杰出的青年科学家的古鲁•马达范 ,讲故事的能力简直超乎我的想象。本书不再是一“干”到底了,而是故事与理论相结合,让读者看起来更加有趣生动。

作者虽然是一个高端的技术人才,见识多广,但他在书中提到的例子无不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如;手机、相机、青霉素、自动取款机……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轻易忽略的东西可能却是工程师们经过不懈努力以及忍受常人不解情况发明出来的,当然,一个人拥有的创造性思维也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这些工程师的例子们可以看出,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解决问题的方式重要的往往是思维,如;不按公司规定出牌的发明条形码的劳尔;不满现状勇于创新大炮改进者格里博瓦尔;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斯德哥尔摩车堵问题的IBM小组们……只需一个契机,这些工程师们脑子里的思维就极大的发散,足以创造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发明。

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到底需要哪些品质呢?作者用这几个词来概括了–优化、标准化、高效化、原型制造。优化即工程师在使用产品时必须找到其问题并且及时优化解决使其更其完美;标准化即将零件尽可能制定成能适用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产品,现代化大工厂的流水线其实也就是这个原理,靠规模和统一标准节约成本;高效化即面对一个难题,不仅要想到解决办法,还要从众多解决方法中找寻一个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方法;原型制造即工程师有了好点子不能只存在于自己的脑海中,而是尽可能的将点子制造出现实模型,这也是工程师必不可少的本领。

看到这,我只是用四个词就概括了这本书,你可能会想这工程师思维也没有那么难嘛。的确,书中所些例子主人公往往只在一瞬间或者不假思索就想出来了这些不同凡响的发明,但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量的积累才导致质的飞跃,如果不是平时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对自己进行不少的培养那能这么轻易的成功。本书也没有让你快速成功的捷径,只是告诉想成为优秀工程师的人们平时需要注意培养自己哪些方面职业素养,要成功还得靠自己平时多积累。

读后感(五):你不是懒,只是不会思考而已

公司新来了两个实习生,都分到了我们的项目组。两个新人都十分勤奋,常常加班到晚上九,十点,甚至周末还主动去公司加班。五个月过去,我们接了新的project,便决定把原先的项目进度全都交给两个新人。

周一上班的时候路过小A的座位,看见她神情恍惚,两个黑眼圈堪比熊猫,我一开口发问,她就像看到了亲人一样拉住我,“姐姐,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做,好多事情都不会,又有些交接没做好…”

我看着她面前堆的满满的各种资料,电脑上打开的无数窗口,“哪个地方有问题?”

“每个地方都有问题”她哭丧着脸,“我在办公室待了两天了,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正说着,跟她一起来的小B路过,我叫住他,“接手新项目有什么问题吗?”

“目前为止都还好”,他笑着递过来一张纸,已经有一半的内容打上了对钩。

交接:跟X姐确认进度表,从Y兄电脑里拷模版

推进:把周五设计提供的配图发给编辑,排版完成后提交给精力确认满足客户需求。

其他:共享文件的共享盘无法使用,跟技术部确认问题。

看到神形憔悴的小A和神采奕奕的小B,忽然发现,有时候是否能够成功与一个人的勤奋与否无关,而是在于这个人用什么方式思考。

印度作家古鲁•马达范著有的《转向》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古鲁将之命名为:工程师思维。

古鲁•马达范本人就是一名生物医学工程师,他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同时他也是一位高级政策顾问,用他定义为”工程师思维“的思考方法,帮助他的客户改进决策技巧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的商业案例和20多小故事阐述了这一思维,其中有一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汽车安全气囊,青霉素,超市,飞机,自动取款机,农业绿色革命,谷歌地图等等,展示和归纳了杰出工程师的思维和精神境界。

《转向》中说,工程师思维和核心是模块思维,通过解构,重组和建构将一个问题重新阐述,把一个较大的系统打散成一个个模块,并把这些模块按照功能性重新组合,区分强联系(必须理清,解决的事)和弱联系(可以忽略或者舍弃的事),从而建立一个更容易解决的问题。

实习生小A的问题,在于她把所有的问题都混做了一团,而这些问题的矛盾和联系会使事情看上去尤其棘手。而小B的优点也在于他可以迅速的将每个问题归到不同的分类,梳理清了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清重点和行动的顺序。

工程师的模块化思维

读后感(六):应用导向,注重结果

工程不只是工具和算法,它是生活和文化的基础,源于好奇、实用、策略和持续改进。 1p 工程师创建了解法空间—一系列提供新的选择、便利和舒适的可能性,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标准。 8p 适用性是工程的原则,机动性是工程的目标,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工程的底线,系统性和综合性是工程的本质。 9p 结构化的系统思维过程会考虑系统的各个元素如何在逻辑、时间、顺序和功能方面相连接,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或不起作用; 10p 工程师思维三法宝: ①结构:没有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预见”结构; ②约束:在约束条件下能够熟练地进行设计; ③取舍:经过深思熟虑后对解决方案和备选方案能够作出决断。 12p 压力是无止境的,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延续旧事物,同时创造新事物。看起来的改变常常需要其他改变来推动,继而又引起更多的改变。 14p 为了学问而做学问确有其用,但注重实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科学、哲学和宗教的核心是发现,追求自认为的真理;工程的核心则是创新,在有限的条件下产生效用。 27p 传统往往胜过逻辑。必须学会利用技术(重组、优化、效率和原型),从已有的资产中获得更高的生产力。 31p 模型是一种支持系统,是辅助决策的一种手段,但它本身并非最终决定。通过揭示与最终目标关联的优缺点,理想模型可为优化提供一个现实检查。当然,我们尽可以使用各种技术,但大自然总是最终的赢家。 51p 让你的大脑时刻准备好利用机会是发现机会的一个重要前提。这种智力的炼金术包含了对生活中的经验教训的潜意识联想。 58p 自助服务的理念即实时管理,意味着效率。 61p 技术灾难可能包含许多故障,但优秀的工程师专注于发现和处理根本问题。每次失败都有它自己的宿命,并为后人提供一个教训。 77p 实施更好的标准和互通性工具,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开销。 80p 哈钦森:我没有理睬任何劝我放弃进取心的人。 98p 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约束的东西,对另一个人来说却是自由。约束的目的是重新考虑和重新评估我们在生活中的定位。 117p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工程是取舍的艺术。权力没有相应的说明书,在公共政策的世界里,虚张声势往往比实干更强势;但在技术世界里,谨慎比声望重要。 145p 原型有助于呈现固化设计的潜在危险,过早地锁定一种方式会阻碍创新,厌恶风险的情绪会慢慢渗入。 155p 顾客及其偏好是约束,而设计问题是取舍;对客户习惯的了解是新产品开发的信息宝库,了解客户的痛点比期望他们学习软件程序要容易得多。 161p 音乐和电影是典型的与观众合作的艺术,观众在创作过程中有很大的参与度。如果能真正了解人们正在做的事情并创造某种东西来回应,那时候才有真正的共鸣。 171p 大楼的稳定性取决于其连接部强度,电影的稳定性取决于情节串联的逻辑,这些都需要技术的精准支持。

读后感(七):转向思维

转向思维 在我浅薄的知识层面里,乍一看,很难理解工程师与解决商业难题有什么关系。自古商业管理有管理学方面的大神来把控,来出谋划策,来判断和裁决。工程师被看做技术的创新者,《转向: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工程师思维在商业领域上的突出作用和影响。 本书作者古鲁马达范,一位生物医学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位高级政策顾问。他的研究领域颇为广泛,涉及到科技发展、生物进化、临床医学、商业管理、法律政策等,这也为本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以工程师的身份,表达了工程师的真是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当下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思维方式,成为解决个人、企业或者社会难题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在本书当中,作者独辟蹊径的引用工程师的思维模式,看待当下的商业难题,用工程师独特的思维、科学经历和想象力,给商业难题提供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工程师思维,如何运用工程师思维帮助我们改进决策技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工程师思维的核心是模块化思维模式,它不是单一的才能,而是技术和原则的融合。模块化系统思维随情境而变化,通过解构和重构,将功能连接和整合。工程的本质是创新,通过优化和效用的最大化原则,为经济提供最优质的推理新方法。工程师灵活的标准化思维,在约束下求解,以及互换和匹配,让诸多难题迎刃而解。 工程师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变革的思维模式,作者在本书当中,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甚至感人肺腑的事迹,让读者了解到关于工程师如何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思考,如何用超凡的创造力来创新和进步,如何把问题转为机遇,适用于生活的各方面。 突破发展的瓶颈,将创造力发挥到极致,需要一场思维模式的变革。在本书当中提到的工程师思维模式是一种创新和典范,从工程师的角度看待问题,将困难转化为机遇,用工程师思维去思考,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任何思维都有局限,工程师思维也不例外,警惕和预防,扩大周边视野,让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不断丰富和提高,适应不断发展的未来需求。

读后感(八):——工程师思维方式正在改变着世界

雕刻一尊塑像是容易的,塑造一个人却十分困难。而重塑一个人的精神与思想则难上加难。

一般很难确定一个人是何时走向思想独立的,但人们对此有一个共识,即一个人一旦成年,他的思想就基本定型。这源自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环境中接受的各种文化与观念对他的综合塑造,这些文化观念有主观性与片面性的缺陷,不过并不妨碍它们融进人类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主要江流。正因为此,要给一个成年人更新“血液”,往往会遭致失败。

成年人精神与思想世界很难重塑的事实,很多人是领教过的。但此事不是毫无可能,也并非没有办法。在我看来,有两条途径可以实现:其一,勤于学习,包括多读书、多与他人交流等等;其二,注重行动,包括工作、旅行,借此全面认识这个世界。换言之,一者用知识武装自己,拓宽自己的精神视野与深度;一者用行动求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将其转变成智慧,实现人生价值。

在有可能重塑自我思想世界的方法中,要数读书最为容易。相比而言,书籍唾手可得,这是第一个便利。读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书籍永远不会拒绝一个人的热情。读书之所以能重塑人的思想与眼界,更多依赖作者与读者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世界,两个不同的世界碰撞,要么发生共鸣,要么引发冲突。共鸣可以强化读者的认知,并给人带来愉悦感。关键是冲突的部分,不同的读者对此有着不同的态度。有的读者倾向于过度自我肯定,排斥所有与自己见解相悖的事物;有的读者习惯于求同存异,对异见既不反对也不支持,或者说他们只是旁观者罢了;最可贵的是最后一种读者,他们对书中的诸多异见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怀疑态度,在实践中多方求证,最后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血肉。

偶然的发见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好几年前,有一位不很熟悉的同事曾对我说:“原来你很幽默呀!我本来以为理科生都是不苟言笑,不跟人开玩笑的。”那时,我忽然意识到很多人其实内心存有不少偏见和误解的。而我一直以来,习惯于依赖阅读来扩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和认知。

工科生具有怎样的思维呢?在阅读古鲁·马达范所著《转向》一书之前,我没什么清晰系统的认识。《转向》这本书主要讲述工程师是如何通过独特的工程师思维来影响他人生活与构建这个世界的。

读后感(九):换个思维想一想——《转向: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

工程师,一提起这个职业就多半会让我们联想到那些理工科出身的学者形象,在各个实验室或者工程项目中忙碌,各行各业中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基本就是他们来解决。当我们的视角再转向商业上来,充实商业活动的白领高管们,不论是底层的财务仓储等一般员工,还是企业管理等中高层管理人士,如果要让我们来猜测他们的身份背景,一般来说都是经济金融类出身,理工科人士从业者很少。

就凭行业人员的背景我们也可以知道在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运用的更多的还是工商管理等一些列理论。于是工程师一般就在技术领域,而企业等的管理则是管理领域,两者基本都是泾渭分明,互不相干。然而我今天手上这本《转向: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其书名就颠覆了我的一贯思维,很难想像如何用工程师的思维来解决商业难题。因为我也是理工科出身,也从事过化工设计的一些辅助工作,在我看来工程师思考问题基本都是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来解决问题,虽然也提倡创新,但是大的原则还是要遵守,而商业问题往往复杂多样,这两者到底是怎么能够联系在一起的呢?

所以我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翻阅,本书一共分为八个部分,其实也就是将工程师的那种思考模式运用到其他行业,在本书中你会了解到什么是工程师思维,按照书中所说:“工程师思维的核心就是模块化系统思维,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才能,而是技术与原则的融合。系统性思考不仅仅要做到有系统、有条理,它更需要你能理解在生活的起起落落中,没有什么事物是真正静止的,一切皆有关联”。在本书的后面也反复提到了模块化系统思维这个词,

在第一部分“混合与匹配”里面作者首先举了法国加农炮的改进历程,然后提出了工程师思维这个概念,在这里我知道了在作者眼中工程师思维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在没有结构的情况下‘预见’结构的能力(感觉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名叫《越狱》的美剧里的主人公迈克就是具有这种思维的典型代表);第二、能够熟练地在约束条件下进行设计;第三、经过深思熟虑后对解决方案和备选方案做出决断的能力”。看到这里,其实这三点在商业活动中已经运用到了,例如广告公司要做一个策划,首先就要看是进行初步设计规划,从海量的素材中构思计划的轮廓,这也就是第一点;然后在符合客户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几套方案,也就是第二点;最后和客户一起沟通选出最佳方案,也就是第三点。

之所以我要列举广告公司做策划这个例子,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本书里面的观点其实在国内的很多公司已经开始运用了,至少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新意不够,当然实用性还是不错。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本书的八大部分里,有很多内容其实与书名副标题不是很吻合,例如在第六部分“互换和适配”里面居然讲到了‘用工程师思维解决政府难题’,这让我不得不怀疑作者是不是严重偏题,或者就是译者的取名不严谨,这在我看来是本书的一大败笔。

不过总体来说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为我们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可以考虑换一换我们固有的思维,工程师的思维就是其中一种!

读后感(十):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工程师思维

每天早晨,我们被计时系统和音乐播放系统合成的闹铃叫醒,用微波系统和电路系统制作的微波炉加热饭菜,走下土木工程、供水供电等系统合成的楼房,乘坐油路系统、动力系统等合成的交通工具,使用着软件系统和电路器件合成的手机,到了办公室的显示系统、电路系统、网络系统等合成的电脑面前,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一切都在我们不经意间发生和使用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一切也都是顺其自然。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一切背后的功臣——工程师。科学家创立了理论,而工程师将这一切变成现实。《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指出:工程的工作,至少在理论上,是保证食物正常运行、桥梁屹立或大坝牢固。但工程师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生物医药工程师、高级政策顾问、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古鲁•马达范通过法国加农炮、自动取款机、超市等20多个影响我们生活的创造发明以及在社会中的应用实践,深刻剖析并阐述了了工程师思维。

工程师思维的核心是模块化系统思维,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或者说三大法宝:结构、约束、取舍。

1.在没有结构的情况下“预见”结构的能力。世界依赖结构,而这是工程师思维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工程师才能进行基于现实的结构性对话。结构化的思维系统过程会考虑系统的各个元素如何在逻辑、时间、顺序和功能方面相连接,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或者不起作用。

2.能够熟练地在约束条件下进行设计。18世纪英国散文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过:当一个人知道他将在两星期内被绞死时,他会绝妙的集中思维。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对于工程师而言,时间就是最大的压力。而压力无止境,期限和约束并不压制创新,反而引导创新。

3.经过深思熟虑后,对解决方案和备选方案作出判断,决定取舍,将弱目标从强目标中分离出来。如果将约束比作走钢丝,那么取舍便是一场可行性、可能性、期望与限制之间的拔河比赛。

当然,在运作过程中,仍需要方法对方向进行调整,一种是按照效用最大化和机制设计的方法进行优化,在多种方案中找到最好的一种,得到最优解。另一种是灵活的标准化,标准产生效率,使用通用的方法和零部件,使解决方法容易实现和管理。此外,要在以上基础上建立模型,既能呈现固化设计的潜在危险,又能促进人们适应新形式、新期待和新分支。

通过书中的案例和分析,我认为,工程师思维意味着以下几种能力:

1.系统化思考的能力。系统工程方法是实现效能和可靠性的基础,一个系统因其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而成为一个整体。工程师就要具备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了解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能够从宏观角度设计出创新产品。

2.模块化思维的能力。模块化思维的技巧是解构和重构。通过解构确定哪些是强连接,哪些是弱连接,每个模块是如何运作,如何运作才能达到最高效能,然后将各个子模块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替代方案。

3.效率化整合的能力。绝大部分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多种发明的重新组合,这种极具效率的组合能力就是整合。工程师们要非常熟悉各种不同功能以及如何把它们有效结合起来的能力。

4.人本化设计的能力。之前,我曾多次提到过“难题解决法则”,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早晚都将被新方式加以解决,因为几乎没有一种情形是工程师思维框架起不了作用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潜台词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发现、孵化和结合各界意见,从而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其路径是反向设计→顿悟→矩阵思维→输出解决方案。

5.挫折化纠正的能力。每项创新都要经过数次、上百次、上千次的挫折,爱迪生、莱特兄弟等先驱人物已经用行动做出了解释。工程师们不断地从失败、成功和互动中学习,以改善他们的方法,不断优化,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书中用戴维•孔的例子证明了真正工程师在逆境中战斗、击败强有力的对手,克服令人生畏的障碍,完成需要做的事并产生巨大的影响。

6.专注问题的能力。丰田公司首席执行官丰田英二有句著名格言:集中注意力,你就能从一条干毛巾中拧出水来。对于工程师而言,专注才能产生效率,专注才能充分调动注意力,通过有意识的周密规划,将思想、经验和机遇充分混合,从而产生顿悟式的灵感。

工程师相关的能力还有很多,比如扎实的理论功底、向他人学习的能力,等等。

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在对工程师思维进行深刻剖析之后,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如何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但我们依然能够从字里行间找到实践的方法:

1.解决日常难题。跳出思维窠臼,跳出问题看问题,从系统高度出发,利用系统系思考和模块化思维的方法,找到问题产生的关键,采用取舍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己命运的工程师,将工程师思维应用到生活之中,转化为提升我们的社会能力,就能够较好解决当下和今后各种复杂问题。

2.解决政府难题。一场凶杀案导致政府将GPS定位技术用于民用;巴泽尔杰特建立截污下水道系统,帮助伦敦避免了霍乱蔓延,预防了泰晤士河的污染。以及IBM工程师对斯德哥尔摩交通拥堵情况的大改造等事例,充分说明了工程师思维对政府难题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是系统性思考、优化整合思考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明。

3.解决商业难题。无论对于生产、流通还是销售活动,都可以利用模块化系统思维方法,有逻辑地将系统分解成为一个个要点而不忽略大局,通过对每个模块的优化、重组、再造,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此外,应用模块化系统和反向设计思维力也将提供解决问题方法。

4.解决创新难题。科学的核心是发现,而工程的本质就是创新。有人曾说过,重组是大自然利用现有系统产生变异的一种最古老的技巧。这种技巧也正是工程师思维的重要技能之一。通过模块化的组合、灵活的标准化策略,系统性的思考,我们就可以将设想固化并打造出原型,在与客户的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创新。

只要你想,总会找到办法;如果不想,总会找到借口。行动起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我想这才是作者的出发点,也是工程师思维之一。